https://jiaoshi.huatu.com 2023-04-18 19:15 教師招聘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1、行為主義——強化理論
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wěn)固關系,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于再次出現(xiàn),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lián)結得到加強和穩(wěn)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如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各種外部手段,如獎賞、贊揚、評分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相應的學習行為。
2、人本主義——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有七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些需要從低級到高級排成一個層級。馬斯洛對這七種需要進行了進一步的區(qū)分:位于需要層次圖底部的四種需要被歸為缺失需要,它是個體生存所必須的,必須得到程度的滿足。如果所有的缺失需要都得到了的滿足,那么個體將繼續(xù)追求上面的三種高層次需要,這些需要被歸為成長需要,它能夠讓個體生活得更有質(zhì)量。一般而言,在學校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尊重。
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低層次的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如父母離異、教師的關注程度、學生對班級的融入感等,都有可能導致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正是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xiàn)的主要障礙。所以,教師不僅要關系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
3、認知主義——成就動力理論
成就動機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nèi)部動力。它是后天獲得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動機,是人類社會獨有的。代表人物有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這個理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部分:趨向順利傾向和避免失敗傾向。趨向順利的傾向指力求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從而盡快的解決某一難題的心理傾向;避免失敗的傾向指為了避免失敗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損失而帶來的。根據(jù)這兩類動機在個體的動機系統(tǒng)中所占有的強度,可以將個體分為力求順利者和避免失敗者。力求順利者的目的是獲得順利,所以他們會選擇有所成就的任務,而順利概率為50%的任務是他們最有可能的選擇。避免失敗的傾向于選擇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選擇簡單的任務可以確保順利;而選擇很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也可以找到適當?shù)慕杩凇?/p>
4、認知主義——成敗歸因理論
人們在完成一件事情或做完一項工作之后,都喜歡尋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順利或遭受失敗的原因。這就是歸因。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討,并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nèi)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不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制因素歸因和不可控制因素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tài)和外界環(huán)境。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文文
上一篇: 教師招聘考試備考:孔子的教育思想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