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筆試小學綜合素質(zhì)案例分析題(五)

https://jiaoshi.huatu.com 2022-12-14 16:10 中國教師資格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1.材料:趙老師是一名小學教師,以下是她的教學日志:

片段一:“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連平時沉默寡言的趙剛都積極發(fā)言了。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調(diào)動積極性是這么重要的事情,它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然而,這堂課最大的不足是課堂紀律的失控,學生因為討論問題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連討論結(jié)束了還依舊在竊竊私語。”

片段二:“上次給學生看了有關“風”的視頻,我發(fā)現(xiàn)他們對風很感興趣,是不是可以建立一個課程體系呢?比如,在文學領域,可以賞析描寫風的詩句;在藝術領域,可以發(fā)揮想象,試著畫一畫風;在科學領域,可以去探討風的成因……”

片段三:“李明最近在課堂上常常走神,下課時也一個人在教室坐著,沒有了往日的活潑。我感到很奇怪,聯(lián)系了他的家長后才知道,原來李明家中發(fā)生了變故。我告訴家長,有我能夠幫得上忙的事我會盡量幫忙,同時也希望家長不要忽視了對李明的關愛。”

問題:請結(jié)合材料,從教師觀的角度,評析趙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參考答案】

趙老師的教育行為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改下的教師觀,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從教師角色觀來看,

①新課改倡導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促進者。材料中,趙老師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真正體現(xiàn)了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促進者的要求。

②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材料中,趙老師針對“風”的主體,反思探索不同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與時俱進,不斷變換教學思路尋找新的切入口,讓自己的課程更加豐富多彩,符合建設者和開發(fā)者的要求。

(2)從教師行為觀來看,

①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diào)合作。材料中,趙老師發(fā)現(xiàn)李明的情況,主動聯(lián)系家長,與其共同對李明進行教育。凸顯了教師具有家校合作的意識。

②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diào)尊重、贊賞、民主、互動、教學相長。材料中,趙老師通過課堂實踐活動,了解了調(diào)動課堂積極性、師生互動的重要性。

③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diào)反思與終身學習發(fā)展。材料中,趙老師以教學日志的形式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說明其具有反思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總之,趙老師的教育行為值得學習借鑒。

【解析】

2.材料:

波波很貪玩,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一天,波波又沒做作業(yè),班主任張老師很生氣,放學后把他單獨留在教室里補作業(yè)。這時,張老師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辦??匆姴úㄟ€沒有補完作業(yè),張老師說:“補完作業(yè)才能回家,我一會兒回來檢查”。為防止波波自己偷偷跑了,臨走時張老師把教室的門上了鎖。由于家里的事很多,后來張老師就把波波的事忘了。天越來越晚,波波一個人在教室里越來越害怕。他想出去,但是門被鎖上了,窗戶上有鐵欄桿。他拼命地大喊,但學校里的人都走了,沒人聽得見。波波急得大哭了起來,天很晚了,波波的爸爸才找到學校,當他和張老師一起打開教室門的時候,波波的嗓子已經(jīng)哭啞了。

問題:請從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角度,評析張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參考答案】

暫無答案

【解析】

材料中張老師的教學行為違反了《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

(1)違背了愛崗敬業(yè)。愛崗敬業(yè)指教師要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yè),勤懇敬業(yè),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不得敷衍塞責。材料中,張老師針對學生沒有寫完作業(yè)的行為進行關禁閉的懲罰,而非耐心輔導;同時還由于自己的疏忽將學生獨自長時間滯留學校。

(2)違背了關愛學生。關愛學生要求教師要做到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材料中,張老師為了懲罰波波,把他獨自一人留在學校,直到天色已晚,未盡到關愛學生的職責。

(3)違背了教書育人。教書育人要求老師能夠遵循教育規(guī)律,循循善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材料中,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時,教師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獨自留學生補作業(yè),而非幫助學生解決學業(yè)障礙,養(yǎng)成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

(4)違背了愛國守法。愛國守法要求教師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guī),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材料中,張老師留學生獨自一人在學校并上鎖的行為侵犯了學生的人身自由權,違背了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

總之,張老師的教育行為違背了中小學生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需要我們引以為戒。

【資料】

美和美的東西

蔣孔陽

什么是美?這個問題看似十分簡單,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詩、一曲音樂,我們覺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們都會用審美的眼光,來說他們美不美。但是如果認真追問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們卻往往會瞠目結(jié)舌,不知所答。

在對美進行追問的過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東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東西當成美。這是因為我們和現(xiàn)實發(fā)生審美關系的時候,差不多總是先碰到具體的美的東西,然后再將美的東西概括出來美的概念來。

古希臘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談論美的專著。其中蘇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東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馬、一只漂亮的湯罐等等,來回答“什么是美”。蘇格拉底堅決反對這一回答,說他所要探討的,不是“什么東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問的是美本身,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為美”。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探討了許久,最后不得不感嘆的說:“美是難得。”

這個討論在美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他要我們透過美的現(xiàn)象去探討美的本質(zhì),從千千萬萬美的東西中,去尋找美的普遍規(guī)律。關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為普遍規(guī)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質(zhì),而不是蕓蕓總總的美的現(xiàn)象的美的東西。把美的東西當成美,會造成許多困難。

首先,任何美的東西都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說明其他都東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說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說明漂亮的母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東西千千萬萬,但它們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說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紅樓夢》與《儒林外史》或是唐詩的美,也是各異其趣袀不相同。美事從各種各樣的東西當中所總結(jié)出來的普遍規(guī)律,它從現(xiàn)象上升到本質(zhì),它能說明任何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東西。

其次,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們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美的東西與人處在某種關系當中,它是美的;處在另外的關系當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種美。例如兩湖,當晴光瀲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時候,條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當時杜甫寫到:“好雨知時見,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時的美可以說是美的??墒钱敹鸥懙溃?ldquo;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表亂少時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這時的雨,你又能說是你、美的嗎?因此任何美的東西的美,都順著它與人凡人關系而變化,我們很難把美的東西永遠當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東西不僅僅是漫無邊際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從自然到社會,從物質(zhì)到精神,從生活到藝術,無不由美的東西存在,在這樣眾多的美的東西中,你要把美說成是一種東西,當然你、不可能。同一種東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東西,它們卻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東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種物質(zhì)屬性,本來不是一種“東西”,我們又怎么能夠把美和的東西呢?談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談到色,它有紅黃藍清濁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質(zhì)因素構(gòu)成的,它們都表現(xiàn)為某種物質(zhì)的東西。但是,美卻不然,你能說美是有哪些物質(zhì)的因素構(gòu)成的呢?你只能說,美必須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但它又不僅僅只是某種固定的物質(zhì)條件。例如美必須和味、色、聲發(fā)生聯(lián)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聲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聲外之聲。這樣,你又怎么能夠用某種固定的東西,固定的味、色、聲,來說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東西,它是什么呢?我們說它是構(gòu)成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zhì)和普遍規(guī)律。

3.指出畫線部分“味外之味”的兩個“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參考答案】

暫無答案

【解析】

前一個“味”是指美的物質(zhì)構(gòu)成因素和物質(zhì)條件。后一個“味”是指構(gòu)成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zhì)和普遍規(guī)律。

4.一群大學生探險進入一處原始森林,對所見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贊嘆。幾小時后,他們迷路了,夜幕降臨,他們對周圍的景物開始感到恐懼。請從美與人的關系的角度,結(jié)合文中的原理,對這種現(xiàn)象作簡要分析(10分)

【參考答案】

暫無答案

【解析】

這個事例說明,(1)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可以隨著人們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一群學生帶著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時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當他們迷路而夜幕降臨,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原始美在他們眼里變成了恐懼的東西,不再美麗。(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樣一種東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關鍵在于人對具體事物的認識。

關注公眾號

推薦閱讀:

教師資格考試公告

教師資格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報考條件

教師資格準考證打印

責任編輯:欣欣

教師教育網(wǎng) 教育信息網(wǎng) 人事考試網(wǎng)

>>更多教師資格證國考相關信息/資料查看

2024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綜合素質(zhì)》試卷分析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綜合素質(zhì)》考前必考點匯總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綜合素質(zhì)》世界四大文明古國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綜合素質(zhì)》中國古代重要戰(zhàn)爭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綜合素質(zhì)》教師職業(yè)道德2024年下半年資格證《綜合素質(zhì)》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階

精彩推薦

換一換

有報考疑惑?在線客服隨時解惑

公告啥時候出?

報考問題解惑?報考條件?

報考崗位解惑   怎么備考?

沖刺資料領???

咨詢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