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每日一練2020年(6月6日)
https://jiaoshi.huatu.com 2020-06-05 08: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 ? ?

? ?
1.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的預期結果轉向課程計劃的實際結果的課程評價模式是( )。
A.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B.目標評價模式 C.過程評價模式 D.CIPP評價模式
2.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是指( )。
A.教材 B.課程 C.學科 D.教學計劃
3.校園文化屬于一種( )
A.隱性課程 B.顯性課程 C.學科課程 D.學校課程
4.教學活動的本質是( )。
A.認識活動 B.實踐活動 C.交往活動 D.課堂活動
5.大學四六級的評價屬于( )。
A.相對評價 B.絕對評價 C.定量和定性評價 D.個體內差異評價
- 答案及解析:
- 1.A【解析】目標游離評價模式的提出者是斯克里文,認為評價應當注重的是課程的實際效果而不是預期效果,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專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目標評價模式的提出者是泰勒,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認為確定目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其它所有步驟都是圍繞目標而展開的。CIPP模式由斯塔弗爾比姆等學者提出來,認為評價不應局限在評定目標達到的程度,而應該是為課程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應改為課程的改革服務。因此應從背景、輸入、過程、成果四個方面進行評價,這一評價體系考慮到影響課程計劃的種種因素,可以彌補其他評價模式的不足,相對來說比較全面,但是實施過程比較復雜,難以被一般人掌握。
- 2.B【解析】廣義的課程指的就是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內容的總和及進程。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所以題干表述的是課程的概念,選擇B。教材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教科書,它是學生獲取系統(tǒng)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guī)劃,它規(guī)定不同課程類型相互結構的方式,也規(guī)定了不同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時,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guī)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課程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新課改之后改為課程計劃。
- 3.A【解析】顯性課程資源指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學的課程資源,如教材、計算機網絡等。隱性課程資源指以潛在方式對教育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課程資源,如學校風氣,社會風氣,師生關系,家庭氛圍等,具有間接性和隱蔽性的特點。
- 4.A【解析】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并且具有特殊性:表現(xiàn)為認識的間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領導的認識。
- 5.B【解析】相對評價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個體為基準,然后把各個評價對象與基準進行比較,確定每個評價對象在集合中所處的相對位置。絕對評價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之外確定一個標準,這個標準被稱為客觀標準。評價時把評價對象與客觀標準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其優(yōu)劣。四六級考試取了一個絕對的標準425分,只要超過425分,則通過,因此屬于絕對評價。個體內差異評價既不是在被評價群體之內確立基準,也不是在群體之外確立基準,而是對被評價的個體的過去和現(xiàn)在相比較,或者是對他的若干側面進行比較。如有些學生即使通過了依然頻繁的去考大學四六級,目的不是為了通過考試,而是為了刷新成績,和過去的自己進行比較,看自己是否有進步。定性評價是對評價資料作“質”的分析,是運用分析和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和演繹等邏輯分析的方法,對評價所獲得的數(shù)據、資料進行思維加工。定量評價則是從“量”的角度,運用統(tǒng)計分析、多元分析等數(shù)學方法,在復雜紛亂的評價數(shù)據中總結規(guī)律性的結論。
點擊查看答案

責任編輯:郭爽
<上一頁1下一頁>
換一換